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25篇
  免费   14710篇
  国内免费   8316篇
电工技术   11049篇
技术理论   8篇
综合类   17120篇
化学工业   12339篇
金属工艺   7135篇
机械仪表   18582篇
建筑科学   33795篇
矿业工程   5629篇
能源动力   4251篇
轻工业   5958篇
水利工程   5285篇
石油天然气   5460篇
武器工业   2418篇
无线电   1179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863篇
冶金工业   4963篇
原子能技术   880篇
自动化技术   29025篇
  2024年   361篇
  2023年   2021篇
  2022年   3358篇
  2021年   4231篇
  2020年   4580篇
  2019年   3615篇
  2018年   3603篇
  2017年   4435篇
  2016年   5245篇
  2015年   5548篇
  2014年   11940篇
  2013年   10038篇
  2012年   12668篇
  2011年   13259篇
  2010年   11109篇
  2009年   11349篇
  2008年   10437篇
  2007年   12451篇
  2006年   10573篇
  2005年   9176篇
  2004年   7378篇
  2003年   6733篇
  2002年   5405篇
  2001年   4618篇
  2000年   3754篇
  1999年   2919篇
  1998年   2358篇
  1997年   1962篇
  1996年   1684篇
  1995年   1390篇
  1994年   1143篇
  1993年   818篇
  1992年   640篇
  1991年   538篇
  1990年   378篇
  1989年   378篇
  1988年   272篇
  1987年   181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131篇
  1984年   167篇
  1983年   107篇
  1982年   110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56篇
  1979年   49篇
  1978年   19篇
  1964年   17篇
  1959年   20篇
  1955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我国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措施的实际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识别强柱弱梁措施的实际抗震控制效果,对影响框架结构梁、柱端抗弯能力及二者相对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严格按中国规范设计出5个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的规则平面框架结构,考察了这些结构在采取强柱弱梁措施后其柱、梁之间的实际强度级差系数及其规律,对这些框架进行了多波输入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下,9度区(一级抗震等级)框架形成了抗震性能良好的梁铰机构;而8度区二级抗震等级和7度区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形成了以柱铰为主或柱铰偏多的梁、柱铰混合机构。分析结果揭示出,在现行强柱弱梁措施的调控下,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在强震下所形成的塑性耗能机构存在明显差异,并可能导致在抗震安全水平上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2.
锦园五洲风情项目的地基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过高,设计局部采用抗浮桩来抵抗过大的水浮力。为了满足建筑功能和造型的要求,通过设置加强后浇带、加强保水养护等措施解决了处理超长地下室的问题,用预应力结构配合钢结构来满足复杂建筑入口造型的要求。工程设计获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其设计处理方法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岩土体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土工建筑物、近海场地动力稳定性分析中的主要动力学参数,为评价南海钙质砂的动力学特性,利用美国GCTS共振柱测试系统,对取自南海地区的钙质砂进行共振柱试验,研究固结压力、相对密实度对其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并与石英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钙质砂的最大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均大于石英砂;从总体而言,钙质砂的动剪切模量在剪应变小于0.1%时大于石英砂动剪切模量,在大于0.1%时两者趋于一致,其动剪切模量比G/Gmax随剪应变γ衰减的速度快于石英砂。根据试验结果建立钙质砂动剪切模量比G/Gmax、阻尼比D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现有的钙质砂动剪切模量比及阻尼比研究成果,给出钙质砂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变化范围,为钙质砂场地工程建设中建筑物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Accurate and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as-built status on any construction site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of a project easily and quickly. Rapid project assessment further identifies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as-built and as-planned progress, and facilitates decision making on the necessary remedial actions. Currently, manual visual observations and surveying are the most dominant data capturing techniques but they are time-consuming, error-prone, and infrequent, making quick and reliable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 Therefore, research on new approaches that allow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as-built performance and visu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gress is essential.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compares two methods for obtaining point cloud models for detec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as-built statu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1) A new method of automated 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 and modeling of the as-built project status using unordered daily construction photo collections through analysis of Structure from Motion (SfM); (2) 3D laser scanning and analysis of the as-built dense point cloud models. These approaches provide robust means for recognition of progress,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n a construction site. 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the newly developed automated 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exclusive features which distinct it from other image-based or conventional photogrammetric techniques is presented. Subsequently the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pproach carried out for reconstruction and comparison of as-built scenes is presented. Finally the accuracy and usability of both of these techniques for metric reconstruction, automated production of point cloud models, 3D CAD shape modeling, and as-built visualizations i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on eight different case studies. It is shown that for precise defect detection or alignment tasks, image-based point cloud models may not be as accurate and dense as laser scanners' point cloud models. Nonetheless image-based point cloud model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extract as-built semantic information (i.e., progress, productivity, quality and safety) through the content of the images, are easy to use, and do not need add burden 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teams by requiring expertise for data collection or analysis. Finally image-based reconstruction automatically provides photo alignment with point cloud models and enables image-based renderings which can remarkably impact automated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as-built visualizations.  相似文献   
995.
李可 《结构工程师》2006,22(2):9-12
介绍了中国平安保险客服及后援技术中心工程中搭接转换柱的设计.通过比较整体分析、单榀斜杆及局部有限元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搭接柱转换结构的受力特点,总结了搭接柱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96.
静态和动态载荷作用下岩石劈裂破坏模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24,他引:23  
简单介绍了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程序模拟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破裂过程的原理和功能,并用该程序研究岩石试样在静态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劈裂破坏过程。数值模拟再现了岩石在静态和动态应力作用下破裂模式的差异,给出了在不同冲击应力波幅值条件下岩石试样的3种典型的破裂模式。数值模拟表明,在动态加载时,应力波幅值较低时试样表现出与静态加载时类似的破裂模式,随着应力波幅值的增加,其他2种典型破裂模式就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97.
计算流体力学在现代建筑消防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 ,以往为保证建筑安全而制订的处方式消防规范对建筑设计的自由发挥带来许多有争议的限制 ,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 ,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消防设计管理体制 ,推出了“性能化”设计体系。“性能化”设计体系的原意为“表现性”设计 ,它不简单照搬以前消防设计的技术要求 ,而是依据每一栋新建筑的设计和火灾原理及疏散的具体情况来模拟火灾时建筑的防灾能力 ,消防设计也从各个系统分支向总体集成发展。在模拟火灾的过程中 ,火灾的烟气扩散模拟是最主要的一个分支 ,而烟气扩散模拟依赖计算流体力学来实现 ,因此 ,计算流体力学也成为“性能化设计”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流体力学在建筑消防设计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结合实际的工程实例论述了计算流体力学在现代建筑消防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介绍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未来滨江住宅的市场形势与发展机遇探讨了滨江住宅的开发理念、价值取向,提出了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连志田  赵跟收 《山西建筑》2006,32(16):59-60
简单概述了国内外隔震结构的研究发展情况,介绍了隔震支座的研究和应用,并指出在隔震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首先进行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隔震结构设计的主要方向,合理布置结构,减小结构的不利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000.
两层双柱岛式地铁车站结构水平向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在ABAQUS软件上开发实现的土体动非线性黏弹性模型模拟土的动力非线性,采用J.Lee提出的混凝土动力塑性损伤模型模拟隧道管片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下的非线性特性,利用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南京地区两层双柱岛式地铁车站结构的水平向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分析表明:地铁车站在侧墙和顶板、中板和底板的连接处发生动应力集中现象,其中尤其是在中板和侧墙的连接部位动应力反应尤为严重;其次是上层中柱顶端和下层中柱底端出现很强的动拉压应力;在中板和中柱的连接部位也出现很强的动应力集中现象。这些计算结果表明,两层双柱岛式地铁车站结构的中柱和中板是地震反应最不利部位,这应引起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